Sistema Taiwan 愛樂種子公益音樂教育計畫
德雷莎修女說:「寂寞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窮。」處於社會底層的家庭,在弱勢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便不容易被看見,因此缺乏自信心及企圖心,進而形成底層循環的危機。
相較物質給予,更需要是翻轉底層命運的契機,這樣的改變,需從教育及心靈層面著手,音樂陪伴孩子成長,富足精神領域,改變孩子的生命歷程,演奏中建構自信及成就感,逐步深化內在正向態度,音樂公民教育的手段。
長期紮根基層,推動藝術教育平權
Sistema Taiwan愛樂種子兒童公益音樂教育計畫與一般團體的一次性展演不同,我們選擇長期紮根都市邊緣及偏鄉地區,透過提供師資、樂器、與課程規劃,協助基層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機會學習提琴,使古典音樂課程不再是富裕家族的權力,逐步推動藝術教育平權。
非被動式給予,由音樂學習帶動人格教育
被動式給予無法讓弱勢孩子擺脫弱勢循環,愛樂種子計畫由上向下投入資源,透過分部課、合奏課、考核評量、舞台演出建構孩子內心能量,學員需通過考核晉級樂團才有躍上大舞台演出的機會,從零開始一滴一點的練習,在演出時獲得掌聲,從中了解機會是透過自己努力去爭取,計畫並非培養音樂家,而是藉提琴學習過程,孩子學習主動向上,上下形成轉動的力量。長期紮根音樂教育是漫長艱困的任務,但我們始終相信,音樂將帶來生命改變的力量
計畫目標
長期札根藝術教育:提供樂器、師資及課程規畫長期深入都市邊緣及偏鄉地區。
落實藝術教育平權:使古典音樂不再為富裕家族的權利,讓更多孩童有機會學習,進而落實藝術教育平權理念。
一把琴點燃新生命:愛樂種子計畫提供師資及樂器長期教學,認為提琴並非僅是一項技能,更重要的是藉由學習過程培養努力、不放棄的精神,體驗因自我努力而獲得機會,樂團體驗團體榮譽感,演出中得到成就感,這種來自內心的肯定化為正向能量,足以抵抗現實生活的困境。
提升社會藝術水平:音樂資源平均分配且深入社會角落,有助於社會大眾文化素養提升。
計畫策略
主場學校分部:以區域概念設立主場學校,長期提供師資、樂器及課程規畫,接續各學期課程,同時成立大、中、小提琴分部,提供孩童學習音樂的機會,使提琴教育的服務能夠持續紮根基層。
人生第一把琴募集:以記者會、FB廣宣等方式募集二手提琴,號召民眾「打開塵封已久的琴盒稍做整理,成為孩子人生中第一把琴」。樂器若能以募集而來可提倡資源再利用概念,亦可節省經費支出。
助教志工召募:招募具音樂專長的大專院校學生擔任助教志工,幫助學員課堂學習,使在學學生投入教育現場,培育國家未來音樂教育人才,同時青年亦可藉由公共服務,實踐參與公益的民主素養。
網路平台廣宣:改變需匯聚大眾的力量,透過平台傳遞理念尋求大眾支持,募集樂器及召募志工等。
對外成果分享會:透過對外成果分享會,經由舞台演出建構孩子的自信,同時透過尋求企業或團體的支持,匯聚產官學各方資源,整合藝文生態,期待社會大眾看見台灣偏鄉及都市邊緣的藝術教育的需求,進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,為台灣這塊土地盡一份力。
ST願景:孩子改變→影響家庭→學校→社區→開啟生命轉變的契機
「孩子」藉由透過音樂教育化被動為主動,促使「家庭」更積極的參與,開啟生命轉動的契機。
執行現況
各分部每週一次分部課:愛樂種子計畫至今累計1965堂分部課
由第一線合作學校導師提供有需求的學員名單,優先將課程、樂器提供給經濟或身分弱勢,且具有高度學習意願的孩童。
弦樂團每週一次合奏課:愛樂種子計畫至今累計158堂合奏課
分部課學員經評量考核後進入樂團,使其學習有階段性目標,同時樂團如同一個小型社會學員從中學習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,朝共同目標努力。
生命教育、環保教育、多元文化教育、生活美學教育:每週2次,累計320次
基層家庭雙親多忙於改善經濟狀況,忽略孩子的教育,透過教導孩子音樂家的故事、夢想啟發、感恩惜福等人格教育,補足家庭教育的不足。
學期評量測驗:每學年舉辦2場,累計8場,參與人數1900人
透過半年一次的評量,檢視學員學習成果,同時教育其認真對待課程、珍惜得來不易資源,以達到建立正確學習態度、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學員吸收程度。根據評量結果進行分團分級,以及列入是否進入弦樂團標準,激發孩子努力爭取舞台、展現自己的意志力。
校內成果分享會:每學年舉辦1場,累計4場,參與人數1200人
經過一學年的提琴課程,為了讓孩子有持續進步的動力,每年皆舉辦會內成果分享會,各分部間合作演出,給予孩子展能舞台機會。孩子因自己的努力而站上舞台,激發孩子企圖心與自信。